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大庙会集纳成都民间绝活
- 风水民俗
- 2020-04-26
- 人已阅读
都市里的年味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由来已久。以三国文化为依托,使成都大庙会从单纯的民俗文化庙会转型为特色主题文化庙会,大大丰富了成都新年的文化内涵。传统庙会的灯展、小吃、民间艺术表演、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大年三十赏灯、祈福、贺岁撞钟、游喜神方系列活动等等,赋予传统庙会浓浓文化氛围。灯会向来是成都新年不可或缺的。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却让创新成了这个传统民俗更大的重点。灯会,是成都知名的“文化名片”, 而熊猫更是四川享誉世界的瑰宝,将中国传统的灯会文化和国际元素熊猫结合是个创举,是要将成都灯会更好的推向世界,同时也丰富了熊猫文化的内涵。
作为成都“城市名片”的宽窄巷子将在传承中国春节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展示出现代时尚成都的独有特色。今年,在窄巷子小洋楼广场,借鉴国内各地优秀“新春年宵”的优势和特点,首次举办属于成都人自己的“宽窄新春年宵”。届时,宽窄巷子将召集巷内外近20家民俗艺人,让八方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浓郁的新春氛围。游客们在这里既可以转个糖画、买个吹糖人、挑选喜庆的年宵花等,还可以欣赏到四川传统技艺——变脸,或者牵手萌态百出的熊猫人偶拍照留念;除此之外,那些属于老成都记忆的新春传统节目——写春联、买年画、听金钱板等,都在宽窄巷子的“新春年宵”里找得到。
古镇古街民俗
春节期间,川西古镇古街的民俗更是十分热闹。成都周遭古镇古街纷纷挖掘浓浓的年味,吸引游人参与。
位于成都西南的禅茶小镇西来,春节期间,恢复了纯朴的民俗文化,如玩狮灯、耍龙灯、抬幺妹儿、踩高跷和古戏台唱大戏,热闹又质朴,每一项民间活动都是历史人文的传承,古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昔日的戏台,游客都能在西来体验到浓郁川西特色的民俗表演。
新年赶新场是农村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在平乐古镇的集市上,游客、当地民众均可在赶集会上购买生态、有平乐特色的年货,重温昔日热闹的集市生活。还有竹麻号子表演、水上山歌对唱等传统表演,令人乐此不疲。
安仁古镇推出了由120人组成的川西民俗婚庆表演方队;双流黄龙溪,每晚都有上千名游客争相参与“烧火龙”,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烧香祈福大拜年
新年之际,探访香火鼎盛的古寺,同家人、朋友一起聆听钟声,上一炷香,虔诚祈福,期盼来年福财两旺,幸福美满,是成都人民春节一项重要活动。在都江堰—青城山,春节祈福感恩大拜年活动精彩纷呈。“钟声辞旧岁,头香祈太平”、 “民俗齐相聚,红火中国年”等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新都宝光寺、乐山大佛、文殊院、蒲江飞仙阁等佛寺古刹,春节都迎来了许多香客。为了抢头香、烧子时香,许多人都在除夕夜专程驱车古寺烧香拜佛,以求来年的平安幸福。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 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活动地出现,让春节年味越来越浓。尤其是参与性的活动多了,更让传统活跃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了传承和保护。有参与到民俗活动中的游客非常直观表示到,诸如转糖饼、滚灯、斗鸡、跳房、滚铁环、舞龙灯、踩高跷……等等儿时的老传统老游戏,应该越多越好,越常见越好。
初一起 穿新衣“游喜神方”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大庙会 集纳成都民间绝活
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初七“人日” 游杜甫草堂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川剧变脸》》》》》》》》川剧变脸解密|川剧变脸绝活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 川剧变脸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 川剧变脸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但是川剧变脸作为国家二级机密,传至国外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文化流失,若不加以保护,则有可能会向宣纸那样,被日本人注册成别国的专利。
成都灯会 正月十五
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有各种地方风味小吃;还有铸糖人的担子,卖风车的草把子,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成都花会 每年一月
成都花会始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花会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这里举办花会。
届时,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
新津龙舟会 端午节
赛龙舟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虽在长江以北,但也是水乡之地,所以赛龙舟的历史也很久远。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成都的赛龙舟活动还在望江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进行。但70年代以后,市区的河道已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成都新津县的南河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将龙舟盛会越办越红火。龙舟会除龙舟竟渡等传统节目,还增加了龙舟造型表演,彩船夜游。
天彭牡丹会 清明前后
位于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称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历史上它曾与河南洛阳、山东曹州、安徽毫县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牡丹生产基地。诗人陆游曾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说明彭州种植牡丹在唐宋时期已颇负盛名。唐宋以来,当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开时节聚会赏花的习俗,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定为勘花节。为发扬这一民俗传统,彭州市定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盛会。牡丹会期间,除展销名贵牡丹花卉,游丹景山,还举办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土特产品展销等。
都江堰放水节 清明节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线,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当地居民视为神圣的节日。》》》》成都人是这样过春节的
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拜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会,又称清明会。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将民间传统的清明会改为政府主办的放水节,由身着古装的水利官员、仪仗队伍表演放水节的全过程。此间有民间歌舞表演,引人人胜。
望丛祠赛歌会 五月十五前后
郫县曾是古蜀国都城,传说望帝传位后,归隐深山,化作杜鹃鸟,每年二月杜鹃花开时飞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农夫赶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鲜血,染红了山上的杜鹃花,蜀人以为是望帝的魂回来了,这就是民间传说中“杜鹃啼血”的故事。郫县城因而被称为“鹃城”。后人为纪念望帝,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办起了鹃城赛歌会,赛歌会场地就选在望丛祠,参加赛歌会的歌手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以唱山歌为主,唱山歌在四川又叫“吼山歌”,大多是自编自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新都桂花会 中秋节前后
新都桂湖桂花飘香时,又正是满湖荷花盛开时,值此良辰美景,游人如织。于是,新都县政府决定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举办桂花会。
桂花会期间,除邀集人们游园赏桂、瞻仰升庵词、参观文物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外,城内还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展销地方名小吃,举办富有方地特色的歌舞、戏剧表演。
龙泉桃花会 每年二月
每年农历二月,是成都居民外出踏青的最好时节。此时的龙泉山桃花盛开,灿若红云,山脚下成片的梨花如白雪铺撒大地。加上其他各种时令花卉,把整个龙泉山打扮得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缤纷的花朵,如织的游人,使桃花盛会应运而生。桃花会期间,最有特色的项目是花农们开办的家庭接待站,游人在花农家中饮茶赏景,娱乐消闲,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吃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