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丧事略记:清光绪、隆裕奉安崇陵

  • 风水民俗
  • 2020-02-20
  • 人已阅读
简介袁世凯的民国政府得知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后,随即委派国务委员荫昌前往皇极殿灵堂前代为祭奠。国务总理赵秉钧等在京民国要员也纷纷前往致祭。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3日(据说是随外国皇太后丧礼样式),文武官员穿孝27天,参议院于2月26日休会一天,并逢七即派人前往致祭。这个规格应该是国葬规格了,这也算得上是民国以来首次国葬。
隆裕太后丧事略记

隆裕太后系清光绪帝的皇后,姓叶赫那拉氏,镶黄旗人,桂样之女,慈禧太后侄女。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慈禧指定为光绪的皇后。但光绪宠爱珍妃,始终对隆裕不感兴趣。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小皇帝溥仪继位,慈禧在临死之前又指定她为皇太后,希望由她来处理军国大事。可是隆裕才能不足,庸碌无识,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在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要挟下发表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仅此一事却足以使她声名大震,当时人称隆裕太后有功于民国。

1913年2月22日晨2时30分,46岁的隆裕太后去世后,很是风光了一回隆裕刚一断气,首领太监即刻向宣统报信,宣统降下哀旨:朕以冲龄,钦奉皇祖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皇考德宗景皇帝之桃,仰蒙兼桃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日就安痊,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

哀旨已下,当日下午即大殓,遗体入棺。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移出吉祥门,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抬到皇极殿停灵。宣统率各王公后妃到梓宫前举哀。并委派那彦图、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景丰、绍英办理丧事。23日章嘉呼图克图带领各寺院喇嘛进宫,在金棺前念经转咒。24日雍和宫喇嘛被传进宫,在中正殿念经;并通告各旗,除殷奠、初祭、大祭外,每天的午祭按每日两旗轮流行礼;开始确定太后梓宫将送到景山观德殿,后在袁世凯的参与下,决定不再送观德殿,而直接运到梁各庄临时安放。

袁世凯的民国政府得知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后,随即委派国务委员荫昌前往皇极殿灵堂前代为祭奠。国务总理赵秉钧等在京民国要员也纷纷前往致祭。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3日(据说是随外国皇太后丧礼样式),文武官员穿孝27天,参议院于2月26日休会一天,并逢七即派人前往致祭。这个规格应该是国葬规格了,这也算得上是民国以来首次国葬。

28日(祭奠日),袁世凯臂缠黑纱亲自到皇极殿祭奠,而且送了溥仪3万元。袁世凯开了这个头,全国各地均纷纷给清皇室发来唁电,对隆裕太后自然是称赞备至。副总统黎元洪电称“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电:“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等等等等。

哄闹的所谓国民哀悼会是隆裕丧事中最富闹剧性的一幕。作为国葬的代表项目之一即是国民哀悼会。此次国民哀悼会的发起人是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他在发表的公启中说:“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金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鉴于隆裕太后有如此高的“德望”,又有如此了不起的功劳,故倡议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

国民哀悼大会于3月13日至20日在故宫太和殿举行。报丧的电报,居然还是大清帝国的年号,所有大会事宜都由国务院代办。这一天上午7点多钟,除太和殿挂满各色挽联、祭帐,在午门、天安门都搭了素彩牌坊,而挽联之中居然还有副总统黎元洪的大手笔:“片语息干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黑经,深宫弭乱更何人。”9点多钟,午门端门、天安门各中门全部打开,参加祭奠者左出右入,所有祭奠人员除满清遗老遗少外,均臂缠黑纱(军人刀柄也缠黑纱),戴白花。主祭的自然是发起人吴景濂,他居然迟到,哀悼大会不得不推迟到11点钟才开始。

主要礼节有:

(1)奏哀乐。

(2)排班,各祭奠人员就位,奏哀乐,讽清音,诵迎鸾之章。

(3)主祭者献花、果,行一鞠躬礼。

(4)读祭文

(5)主祭带祭奠人员灵前行哀祭礼,三鞠躬,奏哀乐,讽清音,诵驾鹤之章

(6)散班

(7)奏哀乐。

(8)各界于灵前行三鞠躬礼。

袁世凯派了一名代表—陆军上将荫昌去宣读祭文,也不外大赞太后逊位之德。就像一个多月前袁世凯为太后祝寿,在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一样,实在是不伦不类。参加追悼会的都是当时名流,参议员级的就有30多位,有军乐队奏乐,有京师女子法政学校学生奏风琴唱歌,更有广大市民观看热闹,如街头演戏一般。大会上最吸引观众的是真有几位梨园大腕到场,他们是谭鑫培、田际云、王琴侬、杨小楼、杨朵仙一行数人,代表正乐育化总会前往致祭。清室方面有贝子溥伦答谢。

出殡这一天更是热闹,因为这可能是民国以来首次隆重的新式国丧礼。4月3日8时整,校尉80人恭请大杠,官罩以铅板作架子,上挂黄缎罩片。起杠后前面有伞扇仪仗、对子马、黄车黄轿等,经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到火车站上火车到梁各庄。沿途看热闹的民众数不胜数,有万人空巷之势。只得一提的是大杠出前门时,站在正阳门桥上看热闹的人过多竟将东头的石栏杆挤塌,摔下一大群人,结果造成19人受伤,轻重不一,不得不送到医院救治。

当隆裕太后的丧事在袁世凯的特意安排下大张旗鼓的时候,袁大总统已经开始了他复辟帝制的活动。对老太后的赞美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手段而已。也难怪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对袁世凯颇有微词:“完全恢复了旧日城中繁荣气象的,是隆裕的寿日和丧日那些天。……隆裕去世后,袁世凯的举动更加动人:他亲自在衣袖上缠了黑纱,并通令全国下半旗,文武官员服丧27天,还派全体国务员前来致祭。接着,在太和殿举行了所谓国民哀悼大会,领衔的是袁的另一心腹,上将军段祺瑞。”于是有这样的奇观,“在紫禁城内,在太监干嚎的举哀声中,清朝的玄色袍褂和民国的西式大礼服并肩进出。”

最有意思的是满清遗老们既忠诚又风光的表演,溥仪说“被赏穿孝服百日的亲贵们,这时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色。最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徐世昌也从青岛赶到,接受了清室赏戴的双眼花翎。”前武昌知府、清室忠臣梁鼎芬(节庵)拖着假辫(真辨已在武汉被剪),反穿皮马褂入宫,抚棺大哭,哀不欲生,十分投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作了清室护陵大臣,实现其“庐墓”之志。

清光绪、隆裕奉安崇陵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生存在慈禧太后股掌之间的光绪皇帝终于结束了他抑郁的一生,归了道山。第二天,那位恶毒的老女人慈禧也去世了。慈禧的恶毒不仅表现在她生前对光绪帝的迫害,即使在光绪死后安葬大事上也极其可恶。慈禧生前早已为自己身后葬身之处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她去世后的第二年即葬入菩陀峪清东陵,她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她的陵墓在多年后竟被人盗了。可怜的光绪帝直到死后才在梁各庄修建崇陵,到末代皇帝溥仪走下神坛,光绪的崇陵还没有完成一半,但光绪的梓宫已于1908年运到梁各庄行宫暂安,等待崇陵的完工。

光绪梓宫的暂安应该说还是比较风光的。在暂安之前,清廷即从京汉铁路高碑店车站至清西陵梁各庄,经涞水县、易州城修建了一条专用铁路,并于1908年12月举行了暂安典礼。梁各庄在易县城西约二十里左右,是西陵的大门。在村内有泰宁镇衙门,村外有永福寺喇嘛庙。这水福寺东隔壁建有清代皇帝谒陵驻跸的行宫。光绪的梓宫就安放在行宫的正殿内。在暂安殿的近旁,设立了王大臣六班公所,现任各部院的王大臣和八旗都统都要轮流到这里值班,守护梓宫,每日朝夕奠。守灵的队伍,除内务府值班人员、绿营巡逻人员外,还有陆军第一镇步兵队第三标,由统带宫长贵率领护卫。第三标是从北京护卫光绪样。

宫奉移梁各庄,到达后即奉命驻守。后来,换为禁卫军步兵第三标加一个宪兵排负责西陵的守护和弹压任务。而暂安殿内,由内务府包衣(即奴仆)旗人负责一切,门外有泰宁镇的绿营全天巡逻。光绪皇后隆裕在1913年死后,于是年三月亦奉移至梁各庄,与光绪暂安在一起。有一班内务府吃钱粮的工匠为两付梓宫上漆。

1913年12月13日,在行过辞灵礼之后,64名包衣旗人杠夫将光绪帝梓宫和隆裕皇后梓宫恭请到行宫前面的大道上,换上光绪的独龙杠(128人)和隆裕的96人大杠。这些包衣旗人杠宫奉移梁各庄,到达后即奉命驻守。后来,换为禁卫军步兵第三标加一个宪兵排负责西陵的守护和弹压任务。而暂安殿内,由内务府包衣(即奴仆)旗人负责一切,门外有泰宁镇的绿营全天巡逻。光绪皇后隆裕在1913年死后,于是年三月亦奉移至梁各庄,与光绪暂安在一起。有一班内务府吃钱粮的工匠为两付梓宫上漆。

1913年春根据优待清皇室条例,在逊清皇室的一再要求下,袁世凯特派赵秉钧与清皇室内务府大臣绍英协商,立即拨款赶修崇陵。最后确定由北京的兴隆、斌兴、广丰、德源、广和木厂和二合、三合公会等二十余家厂号修建崇陵。经一年半的建设,崇陵工程才大致完成。

崇陵既然已经修好,光绪帝也该有个安身的地方了。于是清室准备奉安梓宫。道路建设是奉安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从梁各庄行宫到西陵,沿途道路重新平整,并铺设黄土,组织护路工队,随时修补和保管。演杠也是奉安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光绪所用的杠自然是皇杠,但这是特大号的皇杠,叫“独龙杠”,即以一根大杠为轴心,前安龙头,后装龙尾,以128杠行。

演杠的时候,在杠架放置棺材的地方,放着一桌一椅,桌上放一满碗水名官员坐在椅子上,监视水在碗中的动静,无论远近,这碗中的水是绝不允许洒出一滴的,做到这一点,自然可以保证皇帝能够平平稳稳的进入陵寝,不致动了遗体。另外在地宫外口和地宫石床之间,存在运送梓宫的问题,为此,特别仿照铁路建设的式样,铺了一条木制阴槽轨道,在轨道上铺一层棉毯,再在棉毯上放一辆胶轮平车,车上铺着棕毯,以备放置梓宫。

到了吉时,在烧了纸,撒了纸钱之后,一支庞大的出殡队伍慢慢舒展开来,绵延而行。除了这支出殡队伍之外,最前面的是泰宁镇巡防营马队开道。走在行列最前面的是32人杠的红漆四方木架,木架中间插根红漆旗杆,杆的顶端直挂下一面黄帛金龙、火焰腾飞的大幡,上面还系着叮咚直响的铜铃。幡杆的后面是木制彩漆的斧钺棍、熊虎常旗。后面就是顽固地保持着满洲民族特色的执事:大门纛一对,形式相同的小旗旒八杆,都用红漆杆挑着直幅的黄帛、金龙、红边的“驱路”。其次大轿、小轿,不设帏幔,放着一张椅子,铺着豹皮。其次是一把黄缎绣花伞遮着的影亭。其次为金鼓重乐器和笙管笛箫轻乐器各一班。

接着是四十八名“小呐”,分左右两排,手托木盘,盘内放檀香炉,烧着檀香,两排人边走边发出呜呜的哭声。小呐的后面是一班撒纸钱的队伍,他们都身穿孝衣,后随三辆棚车,满载纸钱,从起灵一直到落杠,撒个不停,到地宫门外,三大车纸钱只剩下半车。撒纸钱的后面是禁卫军步队第三标统扎拉芬率营、连长和第一连官兵组成仪仗队,官长抱刀,士兵则荷枪上刺刀。在这帮威武的队伍后来,便是高声诵经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他们各穿本教教服,手执法器,边走边吹边念,另有一翻景象。这其中,喇嘛队f伍最引

人注目的是两支两丈余长的大刚洞(铜号,喇嘛称为“圆筒”),号前一人用黄绒绳提着,后有一人鼓足了劲吹,两只刚洞轮流吹响,声音由低到高,雄浑而悠长,响应山谷;后为插把鼓一对,每个鼓有一人背着人敲打;还有手摇的“人皮鼓”、人骨制成的“金口角”等乐器。王公大臣们走在和尚们的后面,执绋,夫,事前已得到清室分给的全新驾衣:紫红团花麻驾衣、黄手套、黄靴罩、土黄套裤,头戴盆形的黑毡帽,帽上还缀着朝天黄鹅翎。

另有一件事是值得一说的,就是忠心耿耿的满清遗老梁鼎芬。据说他在光绪帝停放暂安殿时,就长期住在那里,每天随班朝夕奠,风雨无阻,而且还常常哭倒在光绪帝的灵前。这还不算,最有意思的是在崇陵修好后,他发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这座陵寝没有树木,虽经他多方央求,施工方面还是没有栽种,而在施工合同中也确无此条款。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自已想办法了。

他先派人到北京定购了二、三百只陶瓷酒瓶,运到崇陵,并率十余人将空瓶搬到崇陵的“宝城”上,装上雪,塞好瓶塞,封以“崇陵雪水”的红纸签,再运回北京。他先写了一个说明崇陵需要植树的公启,便开始每天带着随从到各亲贵和遗臣家一一拜访。每到一家,便递上名片,并送雪水一瓶为礼,见到主人后,开门见山地说明崇陵要栽树,劝他们拿点钱购树种。又将写好的公启递给对方,请写上捐款数目。如这人填写捐款数目。

这班满清遗老遗少们身穿青布袍褂、青布靴子,帽去顶翎,因为光绪去世已逾三年,已用不着满身缟素了。独龙杠后为骑马的后扈”,这班人全为野猎装束:灰布袍子、黄坎肩红边、青靴子、秋帽上缀豹皮叉尾,骑着马,手执矛,腰挂刀。在他们的后面才是隆裕皇后的影亭、凤辇和九十六人杠。最后是随行的差役。到了崇陵的牌楼门,即将独龙杠换成六十四人杠,以便抬到地宫门口。

到宫门后,灵梓移上胶轮平车,在左右护卫人员的照料下,前面的杠夫在响尺的指挥下牵引着黄绒绳,缓缓将灵柩运入地宫大殿内。由钦天监指挥杠夫将梓宫按山向奉安于石床中央的金井上。隆裕的梓宫也同样葬入崇陵。奉安后,即摆设殉葬品,有石桌、供器、万年灯、册宝等,其余有光绪、隆裕生前喜好的衣被和玩物及金银器皿等。布置好后,送殡者退出,关闭石门。四道门都关闭好后,王公大臣们们已换上吉服,于是纷纷来到隆恩殿虞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