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李莲英太监墓地:清代太监的墓地要比明代太监好得多
- 风水民俗
- 2020-02-20
- 人已阅读
明清两代的下层太监处境十分凄凉,尤其是出宫以后,无处安身,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他们最后的去处就是寺庙,所以明清太监在宫里的时候,有不少人将钱财布施给寺庙,以期自己出宫后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因为他们很受社会的歧视,家里人也认为出了一个太监是家丑,死后是不能葬入家族坟地的。据统计在北京这样的寺庙有二十余座。
在明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对明太监的葬事记载较多,从他的记载来看,明太监的墓地,一是比较分散,没有官立的固定地点;二是大都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三是太监墓在西山一带的较多。在该书卷二十二中,刘若愚记到;“中官(太监)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如“宏(张宏,号容斋,曾掌东厂)墓在阜成门外迎祥寺侧,眷注之隆,居官之美,具在墓碑。”张鲸……至戊申五月病卒,葬于香山永安寺侧。”戊戌春,孙暹卒,葬西山碧云寺。暹,北直涿州人,魏忠贤之本官也。”成敬……葬于迎祥寺后。”
“先监陈公讳矩,字万化,号麟冈,北直安肃县人……预卜葬地于香山慈感庵侧,建一石塔于塚上,曰太极镇山塔。建一石坊于墓道前,日敕葬中使神道六字。有石门,颜其上曰;还一仙洞。至三十五年(即万历年)十二月十三日辰时,在内直房端坐以逝。神庙极为悼惜,准从仁德门、宝宁门,由廊下家出玄武门、至东河边。将暮仍从北上东门、西门、乾明门、西安门出,至簿子胡同宅。特传造立棺,如僧家葬法,以无淹中正乐善,令终之美云。赐谕祭九坛,祠额曰清忠,更给护敕,备载房地数目,皆殊典也。文武临吊送葬者素白塞路,壅不能行。山阴朱相公赓、晋江李相公廷机、福清叶相公向高亲诣立棺前祭奠。其文有云;三辰无光,长夜不旦。其敬慕推崇如此。”陈矩太监的丧礼也可算是明太监丧礼中的特出者。
“刘(吉祥)之墓,今在碧云寺下北山坡者是也。”李永贞……于阜成门外嘉祥观后买地瘗之。”“丁绍吕者,昌平州人也……颇通堪舆家言……后投掌印高太监时明。高自己选择坟地,于白家潭往西南地方大觉寺山场,其名曰九龙山,点穴托绍吕同王国辅修造。累臣(刘若愚自称一编著者)曾闻盔甲厂王承恩、安民厂李艾咸云,曾各制大铁钩生铁银锭,用小车运至坟所以锢之。”太监高时明的墓地大约是明太监墓中最坚固的了。
明代太监刚炳墓地即在今八宝山革命公墓内,这个墓曾因刚炳对皇帝的忠勇而为后来明清两代的太监数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并在其祠堂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寺庙—黑山护国寺(又称护国禅林寺),直到1949年建革命公墓时才将其改造。进入90年代后,这里复建有刚炳殿。
清代太监的墓地要比明代太监好得多,主要是他们有一块皇上御赐的墓地。为解决太监死后葬地,清雍正帝曾于雍正十二年下令修建太监坟地,为此拨款白银万余两。这块御赐的坟地选在今阜成门外八里庄迤西二里,名恩济庄,建成于乾隆三年。
建成后由户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海望撰写碑文,碑文说,恩济庄“共地四顷六十三亩八分一厘。东至王家旗地,西至云净庵墙,南至掌仪司园头地,北至道。盖庙用地六亩六分六厘,香火地九十一亩六分七厘,寿地二顷四十二亩五分,盖坐落房三十五间,用地五亩九分八厘,余祭扫田一顷十七亩。”这块地是北京最有名的太监墓地,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结果,恩济庄坟地所埋太监约有两千七百余人。
恩济庄坟地正面是林允升(康熙时太监,为敬事房总管,死于康熙二十八年)坟,因为是御赐碑文,立有红宝顶,位置非常显赫,在他的后面才是恩济庄的石牌坊。石牌坊的后面左右两侧分立满汉文驮龙碑,上刻海望所撰碑文。其后即是太监坟地。根据清光绪中期敬事房档案所记载太监安葬清册的情况,恩济庄墓地分三路;中路左侧有十三穴又外四穴并四十九排,每排最多葬九人,少则三四人不等;右侧立有十三穴并四十六排;中路的土山外还有两穴,总计共葬太监855人。大路正穴一座,左侧立有九穴又外一穴并五十四排;右侧立有八穴又外十穴并五十二排共有坟870座;西路正穴一穴,左侧有六穴并四十七排;右侧有五穴并四十六排,共有坟871座。三路共葬太监2596人。
档案所记仅限于光绪中期,后来葬入的太监并未在统计之列。清皇室在民国成立后被迫退位,曾在1923年7月16日,逐出大批太监,计七百余人,这些太监或回老家、或栖身寺庙、或流落街头,有一部分死后仍葬入恩济庄。
清末最有名的太监李莲英就弹在恩济庄。李莲英在慈禧死后不久即退出清宫,过着隐居生活他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去世,当时的隆裕太后下令赐银千两,赏葬恩济庄。李莲英的墓坐落在恩济庄关帝庙北的一个院落里,院前有桥和石牌坊,牌坊横眉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墓前是汉白玉石碑,高3.5米,宽1米,碑文长达八百余字。其墓顶用三合土建筑,据说当年修建他的墓的时候,八里庄方圆十里内农户的鸡蛋被收刮一空,因为三合土需用沙土、黄粘土及石灰,用鸡蛋清和糯米稀浆调和而成。因为当时鸡蛋壳和蛋黄遍地都是,臭气冲天,搞得附近人民很久都不想吃鸡蛋。
直到现在关于李莲英的死还有不少传闻,“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曾将他的墓掘开,发现李莲英身首异处,遂有人推断李莲英是被别人暗杀的。其实,太监们也在为自己葬身之地考虑,为此他们曾专门组织“义会”,“凡内臣稍富厚者,预先捐资摆酒,立老衣会、寿地会,念经殡葬,以为身后耳目之乐。”这是明代太监。
在清代如乾隆年间,乾清宫督领侍刘钰、副侍肖云鹏就曾组织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还在北京南郊购置土地210亩。在敬事房档案里有本清乾隆四年建立的《恩济庄终身义会》第二分会收支记录,记录上载;恩济庄终身义会有总会首八人,分别来自敬事房、兆祥所、打扫处、掌仪司、营造司、南府、圆明园、畅春园,每处各一人。第二分会有御茶房、御书房和古董房太监一百余人组成,最多时达一百一十三人,最少时也有一百零二人,有会首三人。人会太监每名每月交制钱五十文,病故后在恩济庄的安葬费为五千文。由此看来,这个组织是一个安葬保险式的自发组织太监们以此来保障自己身故后能入土为安。
清代太监并非全部葬在恩济庄,像慈禧太后时著名的太监崔玉贵、刘诚印就葬在金山宝藏寺里。据恩济庄、立马关帝庙、金山宝藏寺、岫云寺、玄真观等十六个太监寺庙的统计,共有太监坟336座,除恩济庄的2700人外,尚有636人分别安葬在不同的寺庙里。
上一篇:成都公墓明清传教士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