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糖人人儿吹糖葫芦儿:吹糖人儿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民间多有传统的糖画艺术,四川较为流行的是“铸糖入人儿”、“吹糖葫芦儿”和“铸白糖娃娃儿”。这三朵民间色彩浓厚的艺术之花,各有特色,各有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城乡集市、庙会、公园等游人多处,糖画工艺美术艺人便摆摊设点,临场献艺,边做边卖。
四川尤以川西坝子,随处可见“铸糖人人儿”(又名“糖饼儿”、糖画)的糖饼摊子。铸手一人肩挑装有全部家仆的担子,选定一个地方即摆起摊子。摊子由两张矮方桌儿组成,中间一张上放光洁的石板,右边放一个熬糖的小火炉儿,左边设一转盘。摊顶张一把大布伞,摊边立个草把儿,上面插有已铸好的各式各样‘作品”
“铸糖人人儿”的摊子虽小,摊子却扯得圆,常引得路人停立围观。摊子的转盘上标出龙、凤、鸟、鱼等动物图案,中有象弓一样的指针,用手轻轻一拨便可转几转,待指针一停,指龙得龙,指鱼得鱼,小儿尤喜转之以得“彩”。但人们更注意的是铸手的精湛技艺。铸手先从身边锅里舀起一小汤瓢熬化的红、白糖和糖合成的糖汁,然后便在石板上来回浇铸作画。只见铸手胸有成竹,运腕自如,忽快忽慢,忽高忽低,放纵提顿,圆转流畅,转眼之间便铸成一个图案,龙凤鸟兽、鱼虫花草,以至猪八戒、米老鼠等人物形象,俏然有趣,栩栩如生。随即粘上竹签,就成了一件精美的糖画工艺品。
川西坝子“铸糖人人儿”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就颇为盛行。其时成都有个老艺人叫廖洪江,徒弟众多,每逢青羊官花会之期,其师友徒弟便齐集二仙庵,相互交流竞赛,“铸糖人人儿”就日益兴旺起来。“铸糖人人儿”文革中虽一度被视为“四旧”,划入横扫之例,但其后再度兴起,并得到创新和发展,如立体的“金龙”和“彩龙”,写意画般的鲤鱼”等耐人寻味。
另一朵糖画工艺美术之花是“吹糖葫芦儿”,又叫“吹糖人儿”。摊子为一个小木箱,箱底设一木炭炉,上面放一只小锅瓢,瓢分三格,内装熔化了的红、黄、绿三色饴糖。箱上则插满武士、寿星、雄鸡、牯牛等各形成品。艺人从瓢里抓起小团又热又软的饴糖,于掌心中握成圆窝,再团拢,团拢处拉长成一个小管,用嘴向管里吹气,空心的饴糖便膨胀,艺人再用灵巧的双手,边扯边拉,左捏右捏,一个个肥猪、梅花鹿、奔马等形象生动、配色得体的铸形便形成了。
吹糖葫芦儿难度较大,关键在于把握饴糖的热度,时间一长,饴糖就因冷凝而变脆,但艺人们仍能自如造型。成品中有名的便是“口笛”成都称为“叫叫儿”),有单、双音笛两种,吹起来可模仿婉转的鸟鸣之声,同时唇边还留有丝丝甜味。颇为有趣的是“耗子钻夜壶”:先是吹好壶,再叭耗子,待身、爪、头、捏好,放入壶口,耗子头在壶中的惊恐之状甚为清晰。
与前两种糖画工艺不同“铸白糖娃娃儿”则在家中制作。艺人将白糖熬化提砂后,铸进各种模具中摇匀,冷凝之后,打开模具,一个雪白的罗汉、财神、寿星、狮子、宝塔、公鸡等外形好看的铸形便相继出现。然后插在外面的摊上,整齐醒目,很吸引人祝望山陵园。
1988年在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上,各地代表队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龙30余条,奶油的、面粉的、咖啡的、冰雕的,因材料不同而各呈异彩。而四川则推出“西蜀怪人”蔡树全的湛精糖画工艺美术杰作—一糖龙,技压群龙,鹤立鸡群。这条由70余斤糖炼制而成的龙,高1,7米,4000多张鳞片熠熠闪亮,龙体晶莹剔透,金光灿灿,纯然一色,龙形霍然欲动,空而出,见者无不翘指称。
下一篇:成都公墓明清传教士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