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鼓舞:舞姿雄健、优美、气氛热烈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芦笙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如川南流传,有一家六兄弟打猎为生,以吹竹管为号互相联络。不久有五位兄弟先后死去,剩下一位便想法将六个竹筒合起来吹,作为怀念。后人加以改进,便成为芦笙。芦笙舞即是因以芦笙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苗族喜好歌舞,也爱吹笙,成年人大多会吹奏芦笙。芦笙为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一般由六根芦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底座上制成,音色浑厚,苗族在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劳动闲暇等场合经常使用。

关于芦笙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如川南流传,有一家六兄弟打猎为生,以吹竹管为号互相联络。不久有五位兄弟先后死去,剩下一位便想法将六个竹筒合起来吹,作为怀念。后人加以改进,便成为芦笙。芦笙舞即是因以芦笙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每逢佳节聚会,苗族男女青年便在空地上吹起芦笙,唱着歌,跳芦笙舞。各地芦笙舞跳法不一。如川东南苗族,般在舞蹈过程中吹芦笙3次,参加跳舞者即打“倒转圈”。此时其它乐器停止,仅留鼓声,人们随着鼓点的急促节奏吹笙起舞。起舞时,以男青年一两人领头,其他人尾随其后手牵手跳“踩鼓舞”,吹笙者则跳芦笙舞。别具一格的是,有4位姑娘用五彩花带束着吹笙者的腰往后拉,而吹笙者用力向前跑,边吹边舞,步合节奏,动作主要有顶罐、斗牛角等,多为矮桩,颇有情趣。

而川南苗族芦笙舞,较为复杂,伴奏乐曲由芦笙、牛角号、牛皮鼓合奏而成,其舞蹈分为宗教性和娱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祭坛”,为办丧事时举行对死者哀悼的舞蹈;后者乐曲欢快,节奏鲜明,动作变化大,间或还有杂技,又分成耍坛舞和花山舞。耍坛舞多为男子跳,人数不限。花山舞则为踩山节的重要内容,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服,围绕着高达12米由五色花布扎裹的花杆,翩翩起舞。川南芦笙舞是由许多组舞构成的,如转鼓舞、对脚舞、勾脚舞、脚铃舞、三步舞、倒立桩、打滚舞、转转舞、狂脚舞、梭地盘、斗羊舞、慢步舞等等,以粗犷豪放为特色乘龙公墓

川东南苗族还有一种民族色彩很浓厚的舞蹈,即鼓舞。场中设一木架,架上置一面牛皮大鼓,司乐者一人击鼓,也有男女二人击鼓的。参加珧舞者随着鼓声起舞。击鼓方法,女子多以棒击,姿式轻柔,鼓声细腻;而男子多以拳击,姿态威武,鼓声雄壮。鼓舞伴奏除常用木棒敲边(双敲边和单敲边)外,有时也用大锣、包包锣、大号、唢呐等乐器伴奏。鼓声变化多端,其快慢、缓急、长短、轻重,莫不合乎歌曲舞步的节奏。人们欢快舞蹈,或分或合,时左时右,舞姿雄健、优美,气氛热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