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要得乐唱戏耍社火:打连宵、车车灯

  • 风水民俗
  • 2020-02-18
  • 人已阅读
简介车车灯的唱词各地不一,多是地方性的小曲小调。和打连宵等所唱一样,其唱词以俚俗之词、低级趣味居多。除见景生情,随意编唱外,较流行的有“孟姜女哭夫”、“小姨看外甥”、“探妹”“十怀酒”、“十八摸”等曲词,加上动作身法,有色情挑逗性。因其粗俗,谚云:“养子莫说春,养女莫看灯”。建国以后,车灯唱词变化很大,以歌颂党的伟大、人民的幸福生活等内容为主,趋于健康新颗,而旧词便绝迹。

谚云:“庄稼人要得乐,唱戏耍社火。”所谓要社火,便是大家熟悉的耍狮子龙灯、踩高跷、车车灯、抬亭子、打连宵、扭秧歌等娱乐活动。此于民间盛行,至今依然。耍社火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8至16日过年期间举行,多是狮子龙灯在前,高跷、连宵、车车灯等随后,沿街游行。打连(年)宵,也叫打钱棍,四川很流行,据说清代中叶便有了。打连宵为一种集体舞,人数不限,一般为20人左右,也有50至60人的。参加者服装整齐美观,男女皆可,或全是男的,或全是女的,若男女都有则分成两队。队中有一个领头人,起领唱和指挥队伍的作用。连宵为一根长约06米的竹棍,缠绕纸条,两端串铜钱,散又名钱棍。每人手执一把连宵,手拍脚打以及拍身体作响。音律单调,多为两节声响:“乒乓叮!瞠噎瞠!”

打连宵的队伍,边走边打,边唱边舞。其舞步有8拍和12拍两种,行进中经常变换队形,如走八字、摆五角星、两队交插等。其唱词各地不尽相同,大多是这样的,领头人唱道“正月呀就把车灯耍呀!”其他人合唱道:“柳哇柳连柳呀!”领唱又道:“二月里就把风筝扎呀!”合唱:“洛哇洛阳桥,登呀海棠花呀!”下面又唱3月4月……,如此一领一合地唱下去。因句末为“柳连柳”故打连宵队伍又称柳连柳队。有首成都竹枝词描述打连宵云:“贫女谋生亦可怜,竹竿凿眼贯青钱。逢人高唱湖南调,柳柳连来柳柳连。”

打连宵之后为车车灯,俗称“车幺妹”,属花灯的一种。车车灯与北方旱船相类,有轿形、车形、船形等几种,用竹子扎架,外糊以纸,彩绘而成。车内有一女子(多为男子扮成),即所谓的么妹,一手执花巾,一手扶车边,另有两人于侧拥车前走。车灯前由一人扮丑角,手拿扇子,边扇边走边逗车内的女子。在年宵、锣鼓等伴奏下,两人边转边唱,边舞边走。幺妹和丑角,或扮成兄弟送亲,或扮成艄公渡人其表演逼真,配合自然,如划“彩船”,女子在带篷的彩船内,手扶船沿,左右摆动,作行船状,而船边艄公则手执桨板划船,两人在表演过滩时,真如急流中行船。

车车灯的唱词各地不一,多是地方性的小曲小调。和打连宵等所唱一样,其唱词以俚俗之词、低级趣味居多。除见景生情,随意编唱外,较流行的有“孟姜女哭夫”、“小姨看外甥”、“探妹”“十怀酒”、“十八摸”等曲词,加上动作身法,有色情挑逗性。因其粗俗,谚云:“养子莫说春,养女莫看灯”。建国以后,车灯唱词变化很大,以歌颂党的伟大、人民的幸福生活等内容为主,趋于健康新颗,而旧词便绝迹。

车车灯外,院山公墓四川其它地方还有形形色色且民间色彩浓厚的蚌壳灯、牛灯、麒麟灯、蝴蝶灯、乌龟灯、莲花灯等等。四川还流行抬亭子。亭子有高亭和低亭两种,由4人抬着沿街游走。高亭又叫彩亭、以木料做成亭架,铁棍做亭桩,外形纸糊彩绘。亭架平台上站一个或几个身着戏服的旦角(多为男扮),饰川中女主角,如白娘子、陈妙常、柯宝珠等。低亭无亭桩。游行时,旦角于唢呐及锣鼓声中,做各种造型拍亭子之盛,无过于三汇彩亭会。渠县三汇镇,以巴河、洲河、渠河三河交汇于此而得名,为交通要地。每年农历3月18日,三汇镇便举行盛大的彩亭会,据说此会为明代人万銮创办。渠县旧志记载:“三月十八……辄饰幼孩为戏装,缚于舆杠上,用机环左右转动异游,沿街者如堵。”这一传统盛会流传至今。届时往往有一二十台彩亭,一台一个故事,全由儿童扮成各种古典戏剧人物,作造型表演。三汇彩亭会民间色彩甚浓,附近人们都赶来观看。

踩高跷、扭秧歌等娱乐活动,系北方传入,四川与外省大致相同。踩高跷于民国时各地流行起来,表演者双脚各绑一节长1米以上的木棍,扮成小说或戏剧人物,作各种造型,动作惊险,难度大。建国以后扭秧歌较为盛行,在欢庆解放和宣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