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俗:西昌凉山火把节

  • 风水民俗
  • 2020-02-16
  • 人已阅读
简介西昌旧县志所载:唐朝开元年间,南诏阁逻凤为吞并五诏,于松明楼召集五诏会饮,放火烧楼,五诏俱死。五诏之一邓睒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其夫不听,去则被焚。阁逻风见慈善聪慧美丽,以币聘之。慈善不从,闭城而死。滇人于是日燃炬吊之。后来,“滇俗六月二十四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相沿成俗。

凉山火把节

节日起源传说最多的,无过于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归纳起来有10多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如下两种说法。种传说是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某一年,天神恩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人们因歉收而交不起租税,人间大力士俄体拉巴将思惹阿比打死。天神大怒,发洪水淹没入类,但人们战胜了洪水。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人们想出治虫办法,在晚上举火烧虫,消灭了虫害,获得丰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节日。

另一种说法则是据西昌旧县志所载:唐朝开元年间,南诏阁逻凤为吞并五诏,于松明楼召集五诏会饮,放火烧楼,五诏俱死。五诏之一邓睒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其夫不听,去则被焚。阁逻风见慈善聪慧美丽,以币聘之。慈善不从,闭城而死。滇人于是日燃炬吊之。后来,“滇俗六月二十四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相沿成俗。

建昌竹枝词称道:“赶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火把节是彝族盛大的节日,传说历史上彝族都过此节,但因习俗变迁,今凉山彝族并不都过此节,盛行此节的主要在凉山西南部的“所地”(彝语,意为小裤脚)土语区各支系,如布拖、普格、宁南等县。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五六日共3天举行火把节,最长不超过10天或半个月。各地时间不一,可推前移后,具体时间由各村寨长者,彼此往来磋商,确定吉日灵堂对联,凤凰山陵园,成都殡仪,成都殡葬,皇恩寺陵园。

火把节前一天,各村寨凑钱买头老牛。等到日落西山,夜色茫茫时,以椎把牛击毙,称为“打牛”。然后每家点起一支火把,围牛喊叫,同时吹起竹笛,弹起月琴,尽情歌舞。节日这天,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酒肉敬祖先。人们着新衣,齐集于村寨旁宽敞的坝子上,开展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男子们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而妇女们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到了夜间,就开始“打火把”。前一两天只在房前屋后游转,到第三天曉上,人们高举火把,或三五成群,或众人一起,遍游山岗田野,满山都是火光。

普格坝子的男女青年,在火把节期间,不论丽睛、昼夜,每人撑着一把黄伞,他们常常通过伞来“相亲”,或伞间“传情”。布拖坝子“打火把”很讲究,也玩得出色。人们用细细的箭竹扎成长长的火把,点燃后清香明亮。夜幕里,众多的火把来往挥舞,形成火龙、火圈等图案。火环转动,火花闪闪,变化多端,忽东忽西,时隐时现,满山遍野星火点点,光簇丛生,蔚为壮观。

夜里人们打火把四游之后,又集中在一起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天亮。青年男女则通过火把“接火”,点燃爱情之火,或拨动月琴,起舞对歌,彼此有情便成双成对离开,找幽静的地方谈情去了。

次晨,青年们纷纷回家,老人则把火把灰渣扫拢,送往僻远的荒野。有些地方到第三天将火把集中到十字路口焚烧,以示火把节结東。197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迁至西昌市。是年火把节,远近彝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共10万人隆重以庆,在传统活动上又增加了文艺演唱、电影放映、体育竞赛、物资交流内容丰富,盛况空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