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是灵魂安息之所生死轮回的必经之途:伍子胥盗墓挖墓
- 风水民俗
- 2019-09-07
- 人已阅读
古人把死看成是另一个冥冥世界的开始,人死不过像迁居一样,从人间搬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衣食住行也是另一个世界的必需品,并希望用奢华的陪葬品使自己在幽冥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重伦理的孝道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丧葬上是厚葬。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看,厚葬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主流,尤其是帝王贵族们,更是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为自己修建奢华的陵墓。自从有了厚葬,盗墓现象便随之而生。
中国的盗墓者形形色色,从帝王到平民、从将军到士兵,他们怀着各种复杂的心理盗掘坟墓。《吕氏春秋·安死上说:“掘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可见是为了发财而进行盗墓,战国时期这种风气就很猖獗。据《西京杂记〉记载,广川王刘去疾是个盗墓好手,他曾挖掘周幽王陵:“其高壮,羨门既开,皆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惟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里的大小坟墓被发殆尽,其中色,不异生人包括晋灵公、魏王属国襄王墓。(《晋书·石季尤载记〉中记载后赵的国君石虎,“曩魏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疯狂盗掘历代帝王陵中的财宝。北宋灭亡后,刘豫被金人立为儿皇帝为了搜刮财宝,大量挖掘开封、洛阳一带的坟墓;北宋历代皇帝的陵墓被盗,金银财宝全都被掠为己有。在这些王侯们的影响下,平民百姓也开始掘墓,逐渐成为盗掘墓葬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采取各种手段盗掘古墓,盗墓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研究盗墓工具,通过土层和墓道对墓葬的年代进行断定,判断有无钱财后,进行发掘。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盗墓团伙,由当地一些财主豪强出面阻组织,少则十多人,多则几百人。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盗墓,有人销赃,掘出财宝,多数归财主,少数归掘墓者。这股掘墓之风,在明代发展到有坟必掘的地步。据记载,明正德年间,吴地盗掘之风目盛,刚刚埋葬的新坟,如果家人守护不善,两三日内即被盗。保留到今天历代的中小型墓葬,几乎都被盗墓团伙盗掘过。
有人掘墓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复仇。因为人们相信坟墓是灵魂安息之所,生死轮回的必经之途,所以中国人最怕别人挖他的坟墓,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就有人挖坟,用来做为报复的手段。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因废太子一事,遭大臣伍奢的反对,平王因此诱杀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肖。小儿伍子胥逃到吴国,为了报仇,他帮助阖闾夺取了王位,被封为大夫,公元前506年吴破楚,此时平王已死,无法报仇。伍子胥痛心疾首,请求吴王阖批准后,将楚平王的尸体掘出,鞭打至肉烂骨折,斩断其首,弃之荒野,才泄了他心中之恨。
战胜国要对战败国的陵墓进行盗毁,以解心头之恨。公元前296年赵、齐、燕联合灭掉了中山国,对中山国的宗庙陵墓进行了公开盗毁。1934年在河北平山县对30座中山国墓葬,进行发掘工作,出土了不少文物,但中山王陵的主墓室被毁,仅留下一幅陵墓设计图“兆域图”,证明当时三国联军确实对中山王陵进行了毁坏,只留下了一幅无用的陵墓设计图。秦末项羽的叔叔被秦军射杀,所以项羽进入咸阳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挖秦始皇的陵墓,杀死所有的墓工和守陵人,为叔叔报仇。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掘开坟墓使人无葬身之地,是当时中国人最高级别的报复方式。
风水观念也是影响盗墓的重要原因,墓地风水的好坏同吉、凶、荣、辱、贵、贱相联。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就开始为自己选择墓地,最后认为钟山的风水最佳,当时钟山的坟地漫山遍野,为了和人争风水,朱元璋下令挖掉这些坟墓,最后终于独占了这块风水宝地。两军交战胜利了,归功于祖坟的风水好,所以想方设法去挖掉对方的坟墓,使其失去祖宗的保佑,自己才能节节得胜。在明代,女真人的后代建立了“后金”政权,明军屡次战败,认为是金人的“王气太盛”。明熹宗于天启二年三月,下旨挖掘大房山金陵毁掉了金人的“龙脉”,认为这样可以灭“金为”的王气可见风水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是如何的重要,因争夺风水盗掘坟墓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很普遍的。
我国的历史悠久,社会生活复杂,盗墓和挖墓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动机很简单,仅仅为了一本名书、一幅名画、张秘方、长生不老之药而掘人坟墓。有厚葬,必有盗墓;有盗墓,必然有反盗墓的措施。中国历史上盗墓和防盗的较量一直未停止过,历代帝王为防盗慕都制定了严用醋法。汉的法律中,就已经有了处置盗墓者的规定,(淮南子·汜论训):“天下(悬)官法曰:发墓者诛”。可见当时挖掘坟墓与杀人同罪。〈三曰辅旧事〉记载“有人盗柏者弃市”。可以看出汉代法律中对盗墓者处罚之严厉,盗伐帝王陵中一棵树都要在闹市中斩首,陈尸于众,警示世人。然而严酷的刑法,毕竟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一到社会动乱,这些法律就成了废纸一张,大小墓葬被挖掘一空。于是统治者们开始标榜薄葬,西汉被封于彭城的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墓前,树有一碑,“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今群臣已葬,去服毋今玉器。后也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世心者,悲之”。大意是:后世的贤大夫们,我虽然是一代楚王,但我敢向上天发誓,墓中设有值钱的服饰,没有陪葬金宝玉器,当你们有幸看到这刻铭时,你心里一定会为我悲伤。所以,你们就没有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但此墓还是被“贤大夫”们盗过多次。所幸的是令天在发掘时墓内还出土了玉器、陶器、车马器、龟钮银印、铜予、朱雀等大批文物。这些统治者们之所以标榜薄葬,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罢了,只是为了能在地下永享太平。更有甚者在墓碑上写着警示的文字来阻止盗墓者。嘉庆《塘城县志〉载双槐冢在秦家庄西,二冢相去半里,上各有槐,故名。墓上有“有损其枝叶者举家有殃!”警示文字。这些警示的文字在迷信盛行的封建社会里很有震慑力。
清代乾隆想在颐和园一带修筑王陵,挖到一古墓,乾隆命令打开石门,只见上面有一行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看后大吃一惊,汗珠直流,急令将墓封好,原来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之墓,她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上面写的字是用来示警盗墓之人的,没想到连乾隆皇帝也被她震住了。虽然历史上这种示警方法被广泛的使用,但也挡不住胆大妄为的盗墓之徒,古人们不得不对墓葬进行加固,在墓中设下戒了种种机关,以射杀瓷墓者。秦始皇在修筑陵墓时“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之”“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尤当家,冢中生风飞沙射入不得近,遂止”。这些机关增加了掘墓的危险性和困难度,想以此来阻止盗掘,遗憾的是这些充满机关的坟墓,还是一个个的被盗掘了。那些贵族们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来防止盗墓,只有使人不知墓葬在何处,而无法掘墓,但要想使人不知道就先要杀死墓工。《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记载:“葬即己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实际上在战国时期便有坑杀墓工现象,以后历代相承。还有的人死后不知葬于何处,成为历史遗案,《太平御览〉卷五十载:“关将吕岱镇广州,遗掘尉佗冢,费损无获,佗虽僭侈,然慎其终身,乃令今后不知其处”。传说诸葛亮死后采取的就是秘葬的方式,他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后,便给刘禅写了一封遗书,让四个士兵拾着他的灵柩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所葬之地。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言去做了,四个士兵实在抬得走不动了,也未见杠和绳子有断的迹象,便偷偷的把尸体埋了,回去复命,刘禅一想不对,两天怎么会绳杠都断了呢?严刑审问后,很快便供出了欺君之罪,被杀,从此以后就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究竞葬在何方了。
历史上盗墓活动的猖獗迫使帝王在陵寝制度上有所调整和防范。在厚葬之风的刺激下,汉代的盗墓之风日盛一日。汉武帝刚刚死去四年,可谓尸骨未寒,当时市场上已有了茂陵地宫出土的随葬品玉箱、玉杖出售了。东汉末期没有一座王陵逃出盗墓者之手。由于盗墓成风以及军阀混战,封建割剧,政权更替频繁,使得陵墓的厚葬制度发生急剧变化。〈三国魏书·文帝记〉记载,魏文帝曹丕曾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代诸侯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镂、骸骨并尽,是焚之如刑也岂不痛哉”。由此曹丕取消了上陵礼,他的陵如平民的坟墓,不选择地形,不作墓饰。他的父亲曹操的陵是依山为陵,陵上没有任何痕迹,即不建寝殿,也不作园邑、神道,历代盛传曹操设有七十二疑冢,证明曹操确实没有规模浩大的陵墓。看来曹氏父子根据当时混乱的情况,确实没有修建巨大的陵墓,采取的是极为秘密的葬礼,陵墓不为人所知。从此,我国的厚葬之风进入了低潮,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种低潮才有所改变。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江山的稳固,厚葬之风又一次兴起,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十八陵。昭陵的地宫像人间一样,富丽堂皇,整个陵园周围共60公里,面积30万田,墓中的珍宝,难以计数,王羨之的《兰亭集序〉也在其中。唐以后,两宋也都有规模庞大的皇家陵园,明代皇帝修筑了气势雄伟的十三陵,大清王朝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东陵和西陵,这些装满财宝的坟墓,自然引起了盗墓者的关注,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盗掘关中的唐十八陵。北宋、南宋的皇陵,先后被金军、元兵盗掘践踏成平地。清代的圣主乾隆自然也没有逃出盗墓者的眼睛,他们把乾隆和几位后妃的尸体撕夺成碎块,财宝洗劫一空。虽然历代帝王也都采取了不少防范策略、措施,也还是防不胜防,给盗墓者留下了不可乘之机,除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未被盗挖过外,大都未能幸免被盗的噩运。
盗墓的丑剧在中国史不绝书,为了“世世乘车吃肉”,不断的去挖墓盗宝,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不灭的灵魂能在地下安眠,生前就冥思苦想,以免死无葬身之地。庆幸的是,今天随着人们的灵魂观念转变,人们大都不会再去为自己修筑奢华的坟墓。令人担心的是,古墓还大量存在,仍有被盗掘的危险,我们要保护好它,并进行科学的发掘,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