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慈善之举动最高尚之道德鸟葬、兽葬、野葬:碎尸喂鹰的天葬习俗
- 殡仪馆网
- 2020-01-11
- 人已阅读
西藏凡人死,不论老少男女,用绳系成一块,膝嘴相连,两手交插腿中,以乎日所著旧衣裹之,盛以毛袋。…其尸放二、三日或五七日,背送剛人场,缚于柱上,碎割喂鹰,骨事于石臼内碎,和炒面搓团喂狗。剐人之人亦有牒巴管束,每割一尸,必得银钱数十枚。长无钱则弃尸于水,以为不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碎尸喂鹰的天弹习俗至迟在清代早期就已经盛行于西藏境内。
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天葬方式。或者将死者的尸体碎割细剧,喂鹰饲犬;或将尸体弃之荒野山地。任凭鸟啄兽食。其共同的特点是人死之后不用棺椁,不入坟墓。这类葬俗古书中又称之为“鸟葬”、“兽葬”、“野葬”等,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提起天葬,人们很自然地把它和居住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同胞联系在一起。因为直到现在,天葬仍是藏族的主要葬式之一。古代的藏族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实行天葬?由于史料缺乏,目前尚难理出明晰的线索。约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西藏志》(此书相传为康熙皇帝的第17子果亲王允礼撰写)对西藏地区的天葬已有明确记载:西藏凡人死,不论老少男女,用绳系成一块,膝嘴相连,两手交插腿中,以乎日所著旧衣裹之,盛以毛袋。…其尸放二、三日或五七日,背送剛人场,缚于柱上,碎割喂鹰,骨事于石臼内碎,和炒面搓团喂狗。剐人之人亦有牒巴管束,每割一尸,必得银钱数十枚。长无钱则弃尸于水,以为不幸。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碎尸喂鹰的天葬习俗至迟在清代早期就已经盛行于西藏境内。
现代的藏族继承了这一古老的葬俗,大部分藏民至今仍然奉行天葬。据蹴族作者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一书的介,目前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天葬仪式大致是这样的:人死之后,在家中停尸3-5天,在此期间,家属请嘛来从早到晚地念经,以超度死者的灵魂,亲戚朋友则前来吊唁。停尸之后,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出殡仪式,一般是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举行,先将死者的衣服剥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裹住尸体,由专门从事天葬的人背往葬场。
死者的家属是不到葬场去的,由死者的亲朋好友一二人前往送葬,并负责在葬场监督。到了葬场以后,将尸体置于葬台之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燃起松柏香堆,撒入三荤三素糌粑,使浓烟冲天而起,以“通知”周围的鹭鹰,这些鹜鹰专食人尸,被藏民视为“神鹰”,它们望见浓烟,便飞来觅食。这时行葬者用刀先将尸体从背部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徒,下刀时先在背上划一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韵腹,取出内脏,割剔尸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
然后把尸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将骨头捣碎,拌入糌粑,搓成小团。先用骨团喂鹰,再喂尸肉。如果骨头没有吃完,就将其焚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只有这样,死者才会被神鹰携带“升天”,进入天堂。至此,葬仪结束以碎尸喂鹰的方式安葬家人对汉族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藏族人却视之为“最慈善之举动,最高尚之道德”,并根据尸体是否为鹰所食来判断死者的善恶。
不同的民族其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每每千差万别,每一种葬俗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而也都是合理的。认识了这一点,就不会对藏族“残酷”的天葬习俗大惊小怪了。除藏族外。有些少数民族也曾实行过天葬,具体方式不尽相同。《南史扶南国传》已有“鸟葬则弃之中野”的记载。
据《清稗类钞丧祭类》记述清代西康地区,“人死以尸送之于山,任鸟鸦食其肉,所余之骨收而碎之,敷以麦粉,复为鸟食,必食尽而后止,名曰天葬”甘、青一带的少数民族,将死者的尸体背送到沙漠无人之处。吹响一种用年轻女子胫骨制作的管状乐器,以召唤食尸之鸟,顷刻,“翼声飒飒,鸟四集,地为之黑,血肉食尽。……骨尽,则相与庆慰,谓之天葬”。其葬式与西藏的天葬颇多相似之处。古代蒙古族普通人死后,将尸体裸放在木轮车上,让牛拉着在草原荒野上快跑,直到尸体掉下来为止,让野兽或鹰隼吃掉,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即可升入天堂。如果几天之后尸体没有被鸟兽食尽,则视为不言利,还需延请喇嘛念经,祈祷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