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产生的各种葬俗习惯有哪些呢?

  • 殡仪馆网
  • 2020-01-11
  • 人已阅读
简介土葬即用泥土埋葬尸体。它是史前社会出现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埋弹方式。早在1.8万年前山顶洞人时代就已开始出现土葬,新石器时代仍普遍采用土葬,之后,历代埋葬方式都以土葬为主。火葬也是史前社会人类常用的一种丧葬形式。火葬由来以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实行火葬。江苏常州寺墩遗址号慕和上海青浦金山坟遗址一号,其火葬方式是先将尸体焚烧,待肉体烧毁,尸骨露出青灰色后,再将尸骨培土掩埋。
丧葬礼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现实中活人意识中死亡观念的一种直接表露,这是人的宗教、情感等特定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杜会关系最集中、最生动的表现。每一种史前丧弹礼俗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象征意义。

土葬即用泥土埋葬尸体。它是史前社会出现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埋弹方式。早在1.8万年前山顶洞人时代就已开始出现土葬,新石器时代仍普遍采用土葬,之后,历代埋葬方式都以土葬为主。虽然在仪式、葬具、葬式上各有时代、区域和民族特征的不同,但其基本文化定义是致的,即死者“入土为安”。远古时代,在人尚未成为真正的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之前,人类将死者弃之沟壑和荒43野。后来随着原始思维的进步,鬼魂观念的形成和亲族观念的发展方面人类从情感上不忍心让亲人的厂体扔在荒山野林,另一方面,惧怕死者鬼魂游荡于世间,所以人土埋弹尸体,以便鬼魂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从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人们在埋葬死者的时候,就为之随葬许多的物归品,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食物和装饰品等,其目的就何是让死者“入土为安”,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的生活处。

火葬也是史前社会人类常用的一种丧葬形式。火葬由来以久,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实行火葬。江苏常州寺墩遗址号慕和上海青浦金山坟遗址一号,其火葬方式是先将尸体焚烧,待肉体烧毁,尸骨露出青灰色后,再将尸骨培土掩埋。甘肃临兆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墓中发现一个装有人体火化骨灰的大陶罐,显然,陶罐中的人骨灰是墓的主人。这种先实行火化再实行土葬的特殊葬俗寓含着一种文化意义,鬼魂离开自己的身体后登遐升天。《墨子·节葬下〉曰:“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之,谓之“登遐”。这种早期的焚尸习俗显然与后世的火葬内容和寓意不尽相同,但却开了火葬习俗的先河。商周、秦汉直至近代,火葬始终是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

仰身直肢葬,是一种仰身躺卧、四肢自然伸直的姿势。始见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墓葬所见的仰身直肢葬是至今为止最早的仰身直肢葬实例之一。后经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至夏商周,都是最流行、最普遍的葬式,其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所有考古文化遗址。其文化寓意是人类生前仰卧憩息状态在殓葬中的再现,所以它表达的是一种正常死亡、正式殓葬的意义。

俯身葬其特点是骨架俯趴于地面的姿势,可分为俯身直肢、俯身侧肢、俯身屈肢三种。初兴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十分流行。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的裴李岗文化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都有俯身葬。学者们揣测其文化意义一方面可能与当时人们认为死后仍需面向地下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表达一种非正常(自然)死亡,而是一种对非正常或非自然死亡的人们例行正式殓葬时所采取的带区别性质的处理方法。商代,俯身葬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与仰身葬并驾齐驱的势态,尤其商代晚期丧葬文化中,俯身直肢葬在正式的殓葬中已成为很重要的一种流行葬式。关于商代俯身葬的文化寓意,学术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与原始社会的“凶死”殓葬含义相似,有人认为是一种用以表达因公殉职的特殊葬式,有人认为俯身葬的人是奴隶和近似奴隶的人。股商后,俯身葬减少,春秋战国时,这种葬式基本消失。

屈肢葬这种葬式似用布带一类的东西对尸体捆扎所致,分蹲式和卧式两种。蹲式尸首呈活人蹲坐、跪坐姿势卧式尸骨如活人躺卧、趴伏或侧卧姿势。蹲式屈肢葬的特点是埋葬时,死者头向下,垂首弯腰作蹲踞状,流行于四川巫山大溪,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地区诸穴丘上,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甘肃永青姬家川,山东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墓葬。卧式屈肢葬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长江中游的川东、鄂西的大流文化,广西甑皮岩的西津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大沿河文化。屈肢葬作为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均流行的一种葬俗,国内外学者对其文化寓意的解释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为了埋葬时省时省地;有人认为它象征母体中的胎儿,意味着人死后回归地胎之中;有人认为用捆绑埋葬的方式可以阻止死者灵魂出走,向活人作祟。总之,无论它文化寓意是什么,都与原始人灵魂不灭观念联系在一起。


二次葬又称归葬和洗骨葬。所谓二次葬,是指采用土化、风化、火化等方式使尸体肉体和内脏腐烂后再收骨正式埋葬,对尸体或遗骨分别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处理的殓葬方式。二次葬墓例在石器时代墓地都有发现。专家们认为二次葬的文化寓意是:当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认为肉体是属于人世间的,灵魂只有在离开肉体后才能单独存在,所以必须等待肉体腐烂后,才能作正式最后的埋葬,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进入鬼魂世界;或是为了达到死后与家人团聚,为使生者和死者生活在一块,对死者表示关怀和敬畏以及出于氏族迁徙的需要。

归葬在同一墓中既有一次葬的尸骨也有二次葬的尸骨,以一次葬为主,而二次葬是围绕一次葬对象而归入墓穴中的。这种葬俗流行于母系氏族社会,陕西华县元君庙文化第405号墓中发现合葬人架十二具,其中一具女孩尸骨是次葬,其余十一具骨架是二次迁进归葬的。学者们对归葬的文化寓意的推测是:这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制度。依照母系氏族的习惯,女子是一氏族的主体,不能离开本氏族,而男子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但死后要葬于出生的氏族。这是种反映氏族成员亲缘关系的习俗,也是一种反映氏族制度变化和不同性别成员身份地位变化的社会风俗。

饭含是殓葬时向死者口中放入一些特定的物体含着。饭是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又作琀,是在死者口中放46入珠玉。饭含是中国历史上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丧仪。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饭含习俗,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十二座有饭含丧仪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质镞形器。饭含的文化寓意是使死者的口不能空着,不能没有东西吃,这样,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可以继续享受生前的食禄,是死者生前食禄生活的再现,所以,饭含有珠、玉、贝、米的含物区别。此外,饭含可能还有实际的避邪、护体、守灵的意义。商周时,饭含习俗非常流行,以后历代继续沿袭。

此外悬棺葬、瓮棺葬和物殉及人殉等丧葬礼俗都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反映出史前人类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