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家庭殡葬全套暨穿寿衣的流程和礼仪有哪些?

  • 殡仪馆网
  • 2019-08-08
  • 人已阅读
简介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这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村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如今所谓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寿衣的忌讳:件数不能够穿的太多。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博山居民为死者做寿衣一般须要“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裤。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寿衣包括有什么:寿衣5件套、双铺双盖4件套、头脚枕、鞋、帽、袜、腰带、绑腿、口铃、盘缠巾、盖脸布、金银元宝、金银戒指、垫被钱。

(一):家中老人过了60虚岁之后,就可由儿女为其张罗制作寿衣了。如果老人忌讳这些,那么无需告诉老人,按照其日常衣服尺寸偏大制作即可;如果老人不忌讳这些,最好让老人亲自挑选,按照老人自己的想法去制作,更显大孝,老人长寿之意。

(二):寿衣无论男女,均是单数单件。常见是7件(衬衣衬裤+棉衣棉裤+外衣外裤+男用大褂/女用斗篷),也有9件和11件的,条件好的还可以更多,只要根据自家的情况选择即可。寿鞋、寿袜、寿帽等一切寿衣,切记均不可带有任何皮毛。

(三):过了60虚岁西去的老人,寿衣多以古时明清两代样式居多;虚岁60岁之前去世的先人,以中山装、礼服样式居多。生前吃皇粮,尤其是在职死亡的吃皇粮人员,譬如警察、法官、检察官等,亦可,以自己的制服和日常衣着为寿衣均可。

(四):做好的寿衣中,要留有一处不可事先做好,要在老人咽气之时,方可制作完毕。做好的寿衣,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时,老人可以象征性的试穿一下,一则寓意老人身康体健,不受疾病干扰侵害,二则寓意合家人丁兴旺,消灾解难生百福。

(五):在给老人穿寿衣时,原则是要在没有咽气的时候就给老人穿上,这样方能全部带走,如果做不到这点的,也应尽快给先人穿着,不宜拖延。一般在给老人穿着寿衣时,未婚单身儿女子嗣,不宜靠前,或是请家中其他长辈帮忙穿着最佳。

(六):逢年闰月的年份,尤其是在闰月中给老人做寿衣,可起助老人长寿之意的同时,更可化解家中一切邪祟煞气。做好的寿衣,不可跨越,不可重复制作,备出双份。一旦老人归去时,出现双份寿衣等情况,多出的那份均应出殡时一同带走。

(七):在给老人穿寿衣时,一般是由下向上,先穿下裤,其次上衣,然后穿鞋袜、戴首饰,最后带帽子。在给老人穿戴之前,同样是要给老人梳洗干净,体面西去。同时可事先将寿衣层层套好,届时方便老人穿着,助其顺利往生,亦无不可。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看过:

Top